巴才洛个子不算高大,黑红的皮肤,笑起来略显羞涩,一接触,就能感受到他身上的质朴。从事消防救援工作23年来,他用自己的青春、拼搏和奉献,在高原大地上挥洒着别样的“火热”年华,塑造着新时代消防救援人员的良好形象。
1980年10月,巴才洛出生于海东市乐都区的一个小村庄,从小他就对军营生活充满向往和热爱。“每当有当兵的走过家门口,我就特别羡慕,想和他们一样能当一名真正的军人,手握长枪、保家卫国,在疆场纵横驰骋。”巴才洛说。1999年,刚满19岁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参加了消防部队新兵集训,实现了儿时的梦想。刚开始,他们天天练习体能、攀爬、抢险救援,却不拿钢枪、不练擒敌之术,时间一长,让他多少有些失落和茫然,这跟他想象的部队生活完全不一样,那当这兵还有什么意思?虽然有失落,但他深知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,兵种不一样,但都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。
要强的巴才洛暗自下定决心,一定要练好各项抢险救援技能,多掌握一项技能就有多挽救一条生命的可能。于是,他每天坚持负重5公里,别人跑一趟他就跑两趟;障碍训练,三五次不行就练十来次,直至达标为止;器材生疏,他就利用休息时间,反复钻研各种器材性能;节假日时间,他也独自进行基本功训练,反复琢磨动作要领,常常是一身汗、一身伤。经过反复的摔打锤炼,巴才洛成为队伍里的业务尖子。
他说:“我希望掌握的这些救援技能一辈子都用不上,但哪怕有一次能够用的上,我都不愿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被掠夺,我得有所作为。”
作为一名消防员,要时刻面临生与死、水与火的考验,巴才洛深知其中的道理,但他义无反顾,每次执行任务总是冲在最前面、冲到最危险的地方。玉树“4·14”地震发生后,他第一个向支队党委递交了参加抗震救灾的请战书。抵达灾区后,顾不上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,立即带领攻坚组奔赴重灾区——民族师范学校,经过五天四夜的紧张救援,成功搜救出4名被困者,挽回经济损失167万余元,巴才洛被评为“玉树抗震救灾先进个人”。
2010年6月30日,格尔木市郭勒德木镇秀沟村的两名姐妹放牧时被洪水围困,接到救援指令后,巴才洛和三名战友携带救援工具迅速出发,一路上他们趟洪水、翻高山、越大河,徒步11个小时赶到事发地。面对齐腰深的洪水,他们利用携带的轮胎内胎自制营救皮筏,冒着随时被洪水冲走的危险,经过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,成功营救出已被困50多个小时的两姐妹。2013年10月23日,格尔木火车东站发生事故,接到命令后,巴才洛组织救援力量到达事故现场,由于列车车厢空间狭窄,救援担架难以抬出,巴才洛凭借丰富的救援经验,立即用无齿锯对车窗隔断进行破拆,打开救援通道。并组织救援人员采取搭人桥的方法在车厢外接应,从2米高的车窗口中,成功救出10余名伤势严重的乘客。
入伍23年来,巴才洛先后参与抢险救灾、灭火救援、应急处突1000余次,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,解救遇险群众近500人,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、二等功2次、三等功7次。
入党20多年来,巴才洛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多次向困难群众伸出援手,用实际行动为党旗添彩。2016年,在一次救援过程中,巴才洛路过一顶游牧民的旧帐篷时,看到一位残疾老人给一个残障人士喂风干肉,两人蓬头垢面、衣着破旧。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巴才洛,让他久久不能忘怀。后来经过多方打听,他了解到这是母子二人,喂饭的老人是妈妈,叫兰珠,残障人士是儿子,叫曲珠,兰珠丈夫早逝,她身患残疾,儿子天生智障,二人相依为命,很是可怜。返回部队后,他决定帮助母子俩,经过多次与驻地民政部门沟通协调,垫付了8000元入院费后,终于帮助二人入住了长江源村敬老院,结束了艰难的游牧生活。2020年4月的一次水域事故救援中,小姑娘马小婷的父母双亡,她成为孤儿。巴才洛和战友先后募捐2.6万元供其上学、生活,想方设法为马小婷及其养父母解决住宿等生活困难。
二十三载执守高原,二十三载消防生涯,二十三载默默奉献,巴才洛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高原消防事业,他用信念和行动忠实履行着一名消防战士的神圣职责,生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,也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块块闪耀的奖牌和勋章。